Life_guidance_algorithm

指导生活的算法

Posted by kunnan on May 13, 2018

解算法的本质,成为一个不再靠直觉做决策的理性人

  • 1,你追别人和别人追你,在婚恋上的最佳策略有多少不同?
  • 2,小学数学应用题原来包含着很深层次的决策智慧?
  • 3,为什么你加班一周做出的方案,大佬一眼就能看出漏洞?
  • 4,冰箱里的一堆水果快过期了,怎么吃才能让损失最低?

关于本书和作者

  •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
    一位是布莱恩·克里斯汀,他是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学及哲学双学士,还是2009年人工智能洛伯纳大奖的得主,是一位文科特别好的理工男。
    另一位是汤姆·格里菲斯,他是加州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教授。
    这本书是去年四月才出版的新书,目前只有英文版。
    
  •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决策,原来都可以用算法来解决。
    听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与其浑浑噩噩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如有点理性决策的精神,把决策变成一个数学问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给自己增加一些底气。 
    

本书核心观点

第一,生活中的很多复杂决策,看上去没有规律可循,实际上是可以用算法来解决的。

1,想买房子了,却拿不定主意该买哪套,怎么办?数学家用算法计算出的策略是,你要把这一个月的时间分成两个阶段。
  • 在第一阶段,你只看不买,就是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了解一下市场上哪些房子你喜欢,哪些你不喜欢。记住在这个阶段内你看到过的最满意的那个房子。
  • 等到过了37%这个时间点之后 ,你就进入第二阶段,从这天开始,你一旦遇到一个比第一阶段那个最好的房子好,或者类似的房子,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2,找结婚对象也可以用37%规则。
  • 比如一个女青年,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根据37%规则,她的两阶段分割点就是26.1岁。
    所以,在数学家看来,这个女青年的最佳择偶策略是这样的:26.1岁之前是观察期,她应该只交往不结婚,但是必须要记住在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
    26.1岁之后是决策期,再结交新的对象,一旦遇到一个比那个人还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一样好的男人,就应该马上把他拿下。
    
3,我们经常为去哪家餐厅吃饭犯愁。假设你家附近有个餐馆,你已经去过15次,其中9次的体验非常好,有6次的体验不怎么好。你打算明天晚上出去吃饭,那么你是否应该尝试一个新的餐馆呢?
  • 数学家提醒我们,计算的关键在于时间因素,
    1) 假设你还打算在这个城市住很久,那你就应该去积极探索新事物,冒点险是值得的,一旦发现一个好餐馆,将来可以继续去。
    2) 可是如果你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那么在离开前的这个晚上,你需要的是最稳妥的体验,所以该去你常去的那个老餐馆。
    

第二,很多时候我们会沉迷在细节里,看不清大方向,其实是犯了数学上的过度拟合错误。

1,一个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一个年轻人对着PPT滔滔不绝,可是台下听报告的一个大佬,有点不耐烦了,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年轻人马上被难住,于是大佬否决了年轻人的整个提案。
在一线做事儿的人,用了很多很多精力专注于各种细节,可是大佬们想问题却往往是写意的,他们三言两语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决策。 
2,有个大学老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备课非常细心,1个小时的课程他会用10个小时准备,教案和PPT无比详尽。到了第二年,他新开了一门课,可是因为工作太忙了,他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备课,不得不简化仓促应对。他自己很焦虑,结果学生反而更喜欢新开的这门课。他准备的时间短,效果反而更好。数学家管这个现象叫做“过度拟合”。
3,怎么避免过度拟合,书中给了三个建议。
  • 三个建议
    第一,限定思考时间。比如一天小时之内必须完成报告。
    第二,限定内容长度。比如 “电梯谈话” 。
    第三,在白板上讨论商业计划,要使用粗的马克笔,笔画越粗,对你的思维越有利,越能逼着你去考虑大局。
    

第三,数学家能用算法告诉我们,应该着眼未来,还是关注当下。

1, 很多生活问题都是数学问题,本质上是说,你到底应该花费精力去探索新的信息,还是专注于从已有的信息中获得收获。
2,数学家建议我们考虑时间因素。如果你还很年轻,你就应该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再过两个月就退休了,你还跳什么槽。
  • 有些鸡汤说,我们要把每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这纯属胡扯,如果你还很年轻,你就应该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再过两个月就退休了,还跳什么槽?
3,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好,因为探索新事物的好处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巨大,你会不断地遭受失败。老人不探索,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敢探索了,而是因为他们不用探索了,他们已经完成探索了。

第四,时间问题本质上是个数学问题,用数学家的办法管理时间,才能活得更有效率。

1,关于时间管理,到底应该小事优先、应该要事优先,还是急事优先?其实都是心法,而不是算法,是艺术,而不是技术。
2,数学家思考的是,找到一套算法给时间管理找个最优解。
  • 如果你的任务都是有截止日期的,数学家的建议非常简单,那就是按照截止日期的的早晚安排任务,先做最早截止的任务。这个算法称为“最近截止日期”算法。
3,如果你想要的是尽可能按时完成更多的任务,那你就应该先放弃那个占用时间最长的任务。
4. 如果这个任务牵涉到别人的等待时间,我们就应该用“小事优先” ,也就是完成时间短的任务优先的原则。
  • 小事优先,可以确保让等待的时间之和最小化。
    在小事和要事之间权衡,先估算一下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然后你算一算每个任务的“密度”。`一个任务的密度 = 重要程度 / 完成时间`,然后按照任务的密度从高到底的顺序去做事。
    

总结

总之,生活中的复杂决策,如果用辩证法思维来解决,一定会陷入“哪种说法都有道理”的困局,用数学算法来思考问题,能帮我们避开这种无谓的困局

See Also

/Users/devzkn/bin/knpost Life_guidance_algorithm 指导生活的算法 -t ReadaBookEveryDay
#原来""的参数,需要自己加上""

转载请注明: > Life_guidance_algorit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