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伟大,光有着努力还不够,你要到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事情里去
- 陶瓷在人类文明史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陶瓷制造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苏美航天竞赛的历程
- 青霉素的发展故事
本书作者选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个经典片段,利用作者的科学家视角,带领大家清晰地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因果脉络,是科技史和人文史的完美结合。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吴军,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他的著作《浪潮之巅》第一版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最佳商业图书”奖。而这本书《文明之光》也荣获2014年“中国好书”的称号。同时作者还是《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作者。
关于本书
这本书《文明之光》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探访现存的文明遗迹,查阅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相关的文物资料和文献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利用了他科学家的独特视角,带领大家清晰地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因果和脉络。
核心内容
- 一,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角色。
- 二,陶瓷制造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三、苏美航天竞赛的历程。
- 四、青霉素的发展的故事。
一、陶瓷在人类文明史发展中的角色
瓷器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名片,是刺激西方化学和材料学发展的催化剂,是宣告人类工业文明开始的标志。 中国的陶瓷一度以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这两个身份在国际舞台上表演。中国的瓷器在外国人眼中就是高科技产品,谁拥有更多的中国瓷器,谁的综合国力就更强。在过去,外国人家里没有瓷器柜会被认为是没有品位。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在自己的宫殿里专门修了一个豪华的瓷器室,萨克森公国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曾经用600个近卫骑兵来和普鲁士国王换了150个大型龙纹瓷缸。
- 中国有生产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 高岭土,高温,和上釉技术。
- 景德镇到处都是高岭土;在西汉时期我们就能用熔炉制造铁器;
- 我们还早早就掌握了上釉技术,再加上我们森林茂密,燃料充足。
-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依靠聪明才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利用南方多丘陵的地势建造出了大型的瓷窑。元代时候一个普通的青花瓷碗在国外能卖到30两银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花瓷对外国人而言,根本无法模仿。
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退出了世界瓷器市场。17世纪时,我们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就开始走下坡路,只有官窑还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其他的民窑或是外贸窑的品质一落千丈。
1.1 日本的制瓷技术开始发展。
- 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注重对人才的挖掘。
- 万历朝鲜之役之后,日本人绑架了1千多名朝鲜的瓷器制造工匠到日本。用了30年的时间就让日本的瓷器达到了欧洲商人的要求。日本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赤绘瓷器,这个发明直接改变了欧洲人对瓷器的品位,日本渐渐就成了亚洲瓷器的象征。
1.2 欧洲瓷器的崛起和欧洲的科学发展有关。
奥古斯都二世囚禁两个炼金术师4年尝试炼陶瓷。在这4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共做了3万多次试验,每一次试验之间的细小差异都记录了下来,终于让他们发现了陶土中各种元素之间的最佳配比。他们还用一种大型的聚光镜制造出了14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出第一批白瓷。 蒸汽机的出现,陶瓷实现大规模生产。高端瓷器被大规模生产后进入大众市场,瓷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变得供大于求。
二、陶瓷制造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 资源的诅咒
- 有时候资源多了反而不是好事。日本原材料相对贫乏,就必须进行深耕细作的加工。日本师傅带徒弟总是倾囊相授,徒弟在技能上超不过师傅是师傅的耻辱。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让陶瓷在普及的时代也能保持很高的价值。
- 科学的研究方法才是王道
- 欧洲人通过定量分析和比较实验来一点点地弄清楚瓷器的成分和烧制原理,在研制过程中保留了全部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每取得一点点进步,后人都可以直接受益,而不是后人总是重复前人的失败。不偷巧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 不要迷恋先发优势
- 科技产品的发展其实是长跑,持续的改进和迭代才能带来持续的优势。
- 对人才的挖掘
- 任何的高科技产业归根到底比拼的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有人的地方就有创新。
三、苏美航天竞赛的历程
苏美太空竞赛产生的科技成果被我们应用。我们婴儿用的尿不湿,最早就是给太空宇航员准备的,反辐射保暖衣和保温包、有记忆功能的床垫和枕头,原来都是太空服的一部分,数码相机成像的传感器,最初也是为了将登月图像传回地球发明的。
- 苏美航天竞赛的背后是两位天才的竞赛。
- 一位是科罗廖夫,
- 还有一位是冯·布劳恩。
- 两位天才有两个共同点:
- 一个是他们都是世界顶级的火箭设计专家,
- 还有一点是他们都是囚犯。
- 科罗廖夫的一生都是以一个囚徒的身份献给了航天事业。
- 在斯大林组织的一次大清洗中,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在监狱工厂进行军用火箭的设计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任何自由。
- 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20多岁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枚V-2导弹。德国战败后,冯布劳恩成为了战俘。美国把研发火箭的所有信息都交到了冯布·劳恩手里,开始全面支持他造火箭。
3.1 第一阶段,发射人造卫星,科罗廖夫获胜;
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科罗廖夫设计出了多级火箭。在一级火箭工作结束后就能扔掉多余的重量,重新获得一个加速度,通过这个方式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同时期,冯·布劳恩一次接一次的失败,最终成功把一颗重量只有9公斤的卫星送上了天。
3.2 第二阶段,载人航天,科罗廖夫获胜;
前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登上了东方一号的宇宙飞船。这次太空旅行持续了108分钟,大约绕了地球一周,在距离地面2500米的时候弹出了驾驶舱,最后安全着陆。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的火箭技术远远领先美国。
3.3 第三阶段,登月计划,冯·布劳恩完胜。
苏联开始争论的是大力发展洲际导弹还是大力发展载人火箭,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决定先造出大量的导弹,而科罗廖夫失去了部分资金支持。 美国的全力推进登月计划,这个工作甚至排在了征服沙漠和治疗疾病的前面。并采用流水线式的研究方法,如果发射的时候发现毛病是可以改进的地方,生产线上的火箭全部报废,重新再来,烧钱买到了时间。
- 苏联和美国对待人才的态度不同。
- 苏联不给自由不给人权,把相关人才纯粹地当作囚徒,
- 而美国能允许失败和犯错。
四、青霉素的发展
从0到1的发明很多,但是走完从1到N的发明却是少之又少。
青霉素从无到有的发现过程其实很早就有,
在我国唐代的时候,如果裁缝把手给划破了,就知道把长了绿毛的浆糊涂在伤口上可以帮助伤口愈合。
在西方,第一个发现青霉素的人叫弗莱明,
- 而把青霉素实现量产的人是弗洛里。
- 弗洛里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病理学家。他尝试组织女孩大量地培养青霉菌、从青霉素使用者的尿液中回收等方法,但都失败了。
- 最后他们才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
- 平时提炼青霉素的菌种只能生长在培养液的表层,量产取决于培养皿的表面积。后来他们在发霉的哈密瓜里找到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200倍,用紫外线照射又使产量提升到了1000倍。
最后,生产青霉素成了仅次于曼哈顿计划的第二重要科研项目。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直接领导青霉素的生产,21家制药厂同时开工。青霉素生产委员会的主管就给各个制药厂写信,说你们要告诉每一个员工,今天每生产出一只青霉素,几天后就能在战场上救治一个伤员。并把标语贴到工厂里,印在工资条上。最终青霉素才得以量产,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 普通药品的出现都要经过艰难的过程,从0到1的过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从1到N。
金句
- 瓷器,不仅仅是一种盛器、一种商品,它曾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地作用,现在依然如此。
- 西方世界通过它了解到东方的文明,并与东方展开了大规模贸易。
- 瓷器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又刺激了西方化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因为过去瓷器利润丰厚,瓷器制造业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蒸汽机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行业,这宣告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开始。
- 从促进文明发展的各个角度来讲,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种商品能和瓷器相比。
- 无论是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他们的兴趣都不是用导弹将核武器打到对方领土,而是利用火箭载人进行太空旅行。不过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和平利用太空的理想,恰恰是两个敌对的、正在进行军备竞赛的国家帮助实现的。
- 完成一项重要的发明,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从0到1固然重要,但从1到N更重要。
- 这一点,是真正参与过重大发明全过程的人的共识。因为重大的发明不是靠有灵感、有技术就办得到的,而只要参与过一次这样的全过程,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漫长。
- 今天,在提倡创新的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恰恰是耐下心来,踏踏实实走完一项项重大发明创造无法跨越的相当漫长的全过程。既不能半途而废,也不可能从外界找到可供简单参考和抄袭的样本。把一项重大发明比作万里长征,那么从0到1的过程,不过是完成了长征的第一步而已,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回顾美苏太空竞争,如果仅仅概括成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两个人的竞争,多少有点以偏概全。但是这两个人在这次竞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 一方面他们是造势时的英雄;
- 另一方面,是两个超级大国成就了他们的英名。
- 面对一个新生事物,大家常常会先看到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它潜在的问题,人类对抗生素的认识便是如此。在科学上,不能证明有害和尚未证明有害,与已经证明无害完全是两回事,但是很多人却将两者混为一谈
See Also
/Users/devzkn/bin//knpost The_light_of_Civilization 文明之光 -t ReadaBookEveryDay #原来""的参数,需要自己加上""
转载请注明:张坤楠的博客 > The_light_of_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