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罗胖精选”,来自得到App的付费课程《王煜全·全球创新260讲》。
-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尤其是大规模、复杂产品的制造,中国可谓是独步天下。但中美的贸易战,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布局的不足。怎么办呢?
王煜全老师认为,中国制造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制造能力,而在于制造什么。
现在,正是中国加强和全球创新深度结合的好机会,一旦抓住,中国就能从“制造大国”转型为 “制造强国”。
从工业1.0到工业4.0
这段时间因为中美贸易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确实阻碍了中美高科技转移的交流跟合作。
美国政府推动的贸易战,阻碍了美国的先进科技与中国的制造量产能力进行对接,这对中国产业链和美国前沿科技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 那么,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科技前沿研究来说,应该继续加大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对于中国制造行业来说,我在前哨大会说过,中国制造是一流的,如果加上三个定语,大规模、复杂产品、开放,中国不仅是第一,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中国政府对于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2016年4月,在德国工业4.0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希望到2025年,中国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制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比起制造能力来说,制造什么更加重要
。中国目前遇到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制造能力,而在于造什么上。因为制造只是产业链中支撑创新和产品落地的一个环节。尽管重要,但如果没有目标,制造也无从谈起。所以,只有与全球先进科技进行对接,助力他们的高端科技产品实现量产,这样中国的整体产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化
。同时,通过制造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制造能力也能同步提高,从过去的“作坊式”生产向智能化制造进行转变。
从工业1.0到工业4.0
工业4.0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到了2012年10月,德国的工业4.0工作小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实施建议。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展览上,正式推出了这个概念。“工业4.0”概念的核心,其实就是把物联网和智能化模式引入到制造业。 实际上,工业1.0到3.0的分级,就是根据制造模式的变化来进行区分的。
- 工业1.0,其实说的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蒸汽机的大发展,使得制造业开始从手工转向机械化。那个时期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机械化的纺织厂。
- 而工业2.0,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了,电力的使用带来了大规模制造模式。最典型的制造业代表就是福特公司的流水线。
- 而所谓的工业3.0,是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带来了机器的自动化,比如全自动化的可口可乐生产线,人类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脑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 而工业4.0,它突出的特点是引入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英文叫Cyber-Physical System。也就是说,利用数据把车间、生产线和生产设备连接起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化。
CH制造的发展现状
知道了什么是工业4.0,那么你肯定也想知道,我们中国制造目前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其实就目前而言,咱们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之间。不过,虽然我们制造业的信息化,系统化能力,相比于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苹果手机可不是在日本和德国制造的,而是在中国生产出来的。
所以,对工业4.0的提法不必过于在意,提出工业4.0的德国,并不是全球前沿科技的风口,也不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似乎也没有携工业4.0优势超越美国的能力。反而是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创新企业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
强项:完整产业链的高效组织和协作
你要知道,深圳不光有最完整的手机制造集成能力,而且有一大批工程师能够把创新设计落地实现到工业化量产过程中。
我在前哨大会讲过一个未经考证的笑话,据说乔布斯还在世的时候,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问乔布斯,你能不能把你海外的工厂都搬回来?其实并不只是特朗普在提美国制造,当年奥巴马就在这么喊。
然后乔布斯说,我们在美国作出一个修改,这个修改稿立刻就会传到深圳的工厂,他们的工程师将立刻开始行动,全力配合在产业链、生产线上作出调整,2个小时之内,他们的调整就会完成,他们的工人就会进入生产线,用调整后的方式进行生产。24小时之内调整完的新产品就可以开始往美国发货了。如果美国也能做到同样的响应速度,我就可以把厂子搬回来,然后奥巴马就无话可说了。
当然,这儿必须要说明的是,苹果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充分利用了中国完整的制造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依托自己强大的硬件,实现了软件和应用的生态化。如果没有后续软件设计的开放平台App Store,将应用程序生态化,光依托产业链把手机制造出来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果想生产高端产品,实现量产只是第一步,还必须与其他价值链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发挥产品的全部潜力。
除了手机产业,汽车产业对于制造集成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2018年6月初,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设美国以外的首个工厂,主要生产电池和组装车辆。目前正在与上海当地政府谈判。那么,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建厂呢?除了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外,最重要的是,因为上海具备中国最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中国制造是支持科技创新落地的最好的土壤,能够开放地支持任何高科技产品的量产,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真正优势。
原因很简单,制造应该服务于产业,现阶段产业的核心需求不是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而是制造出更加创新的产品,工业4.0服务于次要矛盾,即现有产品怎样造得更好,而中国的制造能力服务于主要矛盾,即怎样造出更新的产品。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对自己也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要客观分析,既要学习别人的真正长处,也要继续发挥自己的真正优势。
当然,中国的制造业在充分发挥自身支持创新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整个制造生态链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也是很必要的。
劣势:每个环节的科技水平都有待提高
就拿小米来说,目前,整合中国制造供应链最好的公司就要数小米了。众所周知,小米的特点是“高性价比”。能做到这点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小米有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它能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减少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生态链并不是它一手打造的,它只是非常善于整合和调动已有的生态链。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小米是搭积木搭得最好的选手,但是积木不是它生产的。
所以这也就造成,尽管小米的产品大多数是物美价廉的,但其中绝大部分的科技含量都还不够高。
比如我多次提到,iPhone X的面部识别和别家都不一样,它不是用摄像头,而是用激光点投影做的立体面部识别,而且苹果深度参与到硬件研发当中,甚至掌握了相关的硬件专利。因此才可以将先进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果小米想在未来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向上游布局前沿科技,还是向下游挖掘,更加贴近用户需求,都要掌握先进技术,用科技提高门槛。这就意味着,从制造层面来说,按照任务分解原理,必须要求中国制造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的技术含量都要提高。到时,小米才能调动更加先进的供应链,从而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当然,孤立地提升制造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服务于前沿科技产业、做最前沿的产品。我们在2018年CES展的时候就报道了,小米在CES期间和Facebook公司联合宣布,Facebook公司的虚拟现实头盔以后都是由小米生产的,甚至他们在中国的软件系统都是由小米设计的。这是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做法:就是利用自己的制造优势去争取和更多的科技产品合作,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
2018年7月9日小米就正式上市了。我们原来就介绍过,小米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建立了一个有全球认知度的品牌,在全球范围为中国品牌争得了荣誉。但在小米上市之前,对于小米的科技含量还有很多的争议。我们希望小米能够坚持以产业链优势结合全球先进科技,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
我们都知道,联想的开创者柳传志先生提出了“贸工技”的思路,用自己的已有优势做合作和交换的基础,逐渐构筑面向未来的优势。很可惜,联想从贸走到了工,却没有最终走到技。希望小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真正把从工到技的路走通。柳传志先生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如果真能从工走到技,我相信,雷军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第二代企业家的领军人物。
所以,中国的制造业要想上到一个新台阶,就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制造技术本身的发展上,而要将目光放到制造对象本身。因为制造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手段。中国完整的制造产业链,已具备支持全球创新的能力,在未来,必须要和全球的创新作深度的结合,当然,每个制造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也需要迅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科技产品的量产,从而更好地支撑全球创新。
今日总结:
- 第一,中国制造从大规模,复杂性,开放性的维度看,是世界第一而且是独一无二的。目前,正处于中美贸易战的敏感时期,没有必要在全球,总是过于强调“中国制造”的能力,这样的做法,只会在全球树敌,对于优化自身产业布局也没有实质意义。中国制造业应该韬光养晦。当然,在背后也要积极努力,继续和全球创新深度结合。
- 第二,中国制造,目前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制造能力,而在于制造什么。工业4.0的提法对中国现阶段价值不够大,甚至会误导。因为制造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是用来支撑创新和产品落地的。只有与全球先进科技进行对接,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 第三,中国制造具备的完整产业链,是支持科技创新最好的土壤。但是按照任务分解的思维,每个制造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还需迅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全球创新。
See Also
/Users/devzkn/bin//knpost How_to_get_from_making_Big_Country_to_great_power 罗胖精选 | 如何从“制造大国”到“强国”? -t ReadaBookEveryDay #原来""的参数,需要自己加上""
转载请注明:张坤楠的博客 > How_to_get_from_making_Big_Country_to_great_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