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_third_week

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

Posted by kunnan on June 4, 2018

周末加餐|深度解析阿里金融帝国

image

012|央行降准会影响你的钱包吗?

image

诸多金融现象背后其实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逻辑: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

国家是怎么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经济的呢?

  • 首先,国家通过中央银行来发行货币,
  • 然后再经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吸储、放贷,进行信用创造。
    如果把经济体看作一个农田的话,银行体系就像一个巨型的水利工程。在这里面,央行就是那个巨大的水库,它发行的法定货币就是水库里的水。那商业银行是什么呢?它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直接影响着社会上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冷热。
    
  • 在这个水利工程里面有两个巨大的闸门,一个叫存款准备金,一个叫基准利率。
    央行要是把存款准备金这个闸门龙头拧大一点点,或者拧小一点点,都会马上让我们感到,钱多了或者是钱荒了。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就是存款准备金这样一个信用扩张机制,明天我再给你讲基准利率是怎么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冷热的。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扩张机制

  •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存款准备金。
储户要把钱存到银行里,银行再放贷出去,然后形成企业、个人的各种贷款,支持消费生产。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储户有提现的要求,所以银行必须留存一小部分钱出来应付储户提现的需求,这部分钱就叫做存款准备金
这个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控制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就像控制水库的闸门一样,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
  • 更有趣的地方就是,在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中,存款准备金有一个放大器的作用,
1)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调整都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很大的变化。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货币崛起》,里面讲了一个哈佛大学 MBA 学生的课堂实验,整个地还原了这个过程。
课堂上,让一个学生代表央行,其他几个学生代表不同的银行和储户。
央行规定:所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10%,也就是说每个银行要留出存款的10%来应付储户的提现要求。
那现在央行发行了100美元作为咨询费付给课堂的这个教授,然后教授作为储户就把钱存进了一家银行,银行必须留10美元出来,那剩下的90美元就可以全部贷出去了。
有个同学就拿到了这90美元的贷款,但他不会把钱揣在自己的兜里,他又把这笔钱存在了另外一家银行。那么和上家银行一样,这家银行也要遵守这个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留10%出来作为存款准备金,就是9美元,剩下的81美元可以贷出去。然后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地循环下去。
假设所有的银行都按照央行的规定留10%的存款准备金,最后我们社会上流通的资金会有多少呢?猜一猜,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多。
一笔100美元的存款,按照10%的存款准备金率流通,最后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流通的钱达到1000美元。平时在新闻里你总是听到,基础货币(M0),广义货币(M2)这种词。
2) 在这个例子里,100美元就是基础货币,1000美元就是广义货币,央行发行的这个货币就叫基础货币,在10%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循环之后,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扩张了整整10倍。这个倍数其实你算一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0,所以也叫货币乘数。
  • 如果央行觉得市场上钱太多,或者太少,它完全是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的。
1)比如说现在钱多了,就要收缩一下,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货币乘数变成了多少?0.2的倒数应该是5。所以同样100美金的基础货币,现在市场上流通的钱变成了500美元,比1000美元整整少了一半。
2) 同样地,要是央行觉得经济过冷了,就放点水,然后把存款准备金率给降低,降低到5%,那市场流通的钱现在变成多少了?2000美元。
3) 所以说降准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央行给经济放水。那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意味着收缩。
4) 所以现在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降准大家都欢天喜地,因为市场上钱变多了,投资机会也变多了,大家的机会都变多了。

二、影响货币扩张的几个现实因素

好了,刚才我们讲了,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改变货币扩张的倍数,社会上的钱会成倍地变多或者变少。但是刚才这个例子,其实我给的是一个假设的世界,在现实的生活中,咱们的情况要更加复杂。比如说银行放贷的意愿,我们个人、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都会影响到货币扩张的机制。

  • 银行放贷的意愿会影响到信用扩张的机制
    1)比如说中国,这20年来最大的降准发生在哪一年呢?1998年。当时的存款准备金率直接从13%降低到了8%,但是1999年的经济增速还是上不去,GDP 增速仍然创下了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悲观,银行不愿意放贷出去,所以即使降准,信贷规模也起不来。
    
  • 另外一个,就是咱们个人和企业现金的持有量。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会不会感觉到,用到现金的地方比较多啊?
    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单位要发奖金,朋友、亲戚之间要发红包,你还有大量购物的需求,所以现金的使用量会节节地上升。
    你以前拿到工资后,可能会全部存到银行里去。现在不会了,现在你要用掉一大部分,那么这样会导致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也跟着收缩。所以你经常会在媒体上听到:过年了,央行得放一点点水,来补充基础货币的投放,其实就是为了给这个货币扩张的机制来补充水。
    

013|为什么说基准利率是经济冷热的调节器?

image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调控手段。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控制了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

一、加息——90年代中国经济的“硬着陆”

  • 首先看看,基准利率是什么。基准利率就是一个市场上利率水平的风向标。各个金融机构,都根据这个标准来确定自己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央行提高或者降低基准利率,就意味着提高或者降低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
打个比方,银行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货币资金在里边就是水。那基准利率意味着什么?基准利率就是用水的价格。你想,要是把水的价格提上去了,水太贵了地都浇不起,种地的人就宁可让地荒着,也不去开垦农地种庄稼。要是水的价格很便宜了,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所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的水平,实际上就是控制社会资金的价格,然后来影响大家投资消费的意愿。
  • 一般来说,政府如果担心经济过热的话,就会加息,也就是提高利率进行收缩。
1) 比如说201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当时经过了一个4万亿的刺激,经济上就有点过热的表现,然后央行就温和地多次加息,对经济加以控制,慢慢地踩刹车。但这种加息的尺度和节奏,其实特别难把握。因为如果加息太快就容易收缩过猛,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
2) 我们国家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的,1994年的时候,中国快速地大幅上调基准利率,也就是加息了,结果导致了一次很严重的经济硬着陆。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还有点印象,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大干快上”,各地的投资项目纷纷上马,很快就出现了发展过热的局面。最严重的是1994年的时候,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这已经接近恶性通胀的水平了。当年的大米价格甚至都涨了1倍,那时候老百姓的普通薪水又不是很高,自然地就开始惶恐。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还有印象,那时候老百姓疯狂地兑外汇、囤积商品,把市场里的大米、菜油都抢购一空。
由于通胀对老百姓伤害太大,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中国政府下决心,一定要治理整顿。当时央行的行长是谁?是以硬汉著称的朱镕基,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紧缩的政策。很快地,央行就出台了十多项压缩信贷规模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贷款利率。从1993年到1995年,我们国家贷款的基准利率从8%提高到13.5%,提高了多少?整整提高了70%。本来,加息控制经济过热是正确的,但是这么快速、猛烈的加息幅度就产生了负面后果。

我们昨天说了,银行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商业银行是中途大大小小的送水站,它有一个信用扩张的杠杆效应。现在央行把基准利率这个水龙头给猛地关上了,但是它忽略了什么?它忽略了商业银行体系的杠杆效应可能将紧缩的效果放大了很多倍。 果然,这次经济的降温就比朱总理预料的要强烈得多。

首先是企业不愿意再贷款了,没有人开工,已经开工的项目,企业宁可把它丢成烂尾楼,也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另外一方面,银行也不愿意放贷了,为什么?利率这么高,贷款放出去收不收得回来,都不一定。收不回来的话,从行长到信贷员都得承担责任,所以既没有项目开工,也没有信贷意愿。不到两年的时间,当时全国过热的建设工地就变成了一大堆的烂尾楼。现在去海南看,还留着很多当年留下的没有完工的烂尾楼项目。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很多人知道史玉柱,这位著名的明星企业家,脑白金的创始人。他当年正在雄心勃勃地建巨人大厦,结果银行一下提高了贷款利率,还抽贷,使他借钱无门。巨人大厦就成为了那个年代很著名的一个烂尾楼,然后史玉柱宣布破产。一直到十多年以后,他才凭借着巨人游戏又重回公众的视线。

那更严重的是什么呢?更严重的是,由于你前几年贷出去了很多款,现在利率升高,当时有很多企业破产了,所以这些破产的企业全部成了烂账和坏账,都堆在哪里呢?都堆在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面。中国的银行业当时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四大行的坏账率甚至达到了40%,基本上就到了破产的边缘。直到1998、1999年,中国的经济都没有走出那次调控的阴影。所以,那段时间世界上特别流行中国崩溃论,多少就和这次经济的硬着陆有关。所以我们会说,加息是可以调节经济过热的,但是过头了就会导致“水”太少,引起经济的严重旱灾

二、降息——美国和日本的泡沫故事

同样的道理,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

1) 中国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2014、2015年的时候,前期宏观调控偏紧、经济过冷,所以央行就开始降息。由于降息,在2016年下半年,很多地方都感觉到,经济的情况又好了,出现了一个经济的小阳春。但是,和这个加息的尺度难把握一样,降息的尺度也很难把握。要知道,稍微过头,就可能导致大水漫灌,然后就是资产泡沫横飞。
2) 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它其实就是一个降息政策底下的资产泡沫事件。这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在2001年的时候,美国经历了一个高科技泡沫,然后又经历了“9·11”的恐怖袭击,所以当时整个美国的经济就陷入了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就开始降息了,然后连着11次下调联邦的基准利率。到了2004年的时候,基准利率下调到多少呢?下调到了0以下,也就是说负利率。
负利率意味着什么?负利率就意味着你只要借钱就等于赚钱,所以大家借钱投资的欲望一下就被刺激起来了。再加上小布什政府还放宽了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条件,很多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跑去贷款买房。所以,房地产价格就开始节节上升,不断地创出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贷款都是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借的,所以房地产贷款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差,这就是著名的次级贷款。这些像垃圾一样的次级贷款还被贪婪的华尔街金融圈用各种眩目的包装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然后还加上多重的杠杆卖到全世界,把这个泡沫越吹越大,一直到最后,泡沫破灭。很多人都说,当时过度、过快的降息政策,其实是美国资产泡沫形成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3)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日本。大家都知道,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之后日本经历了一个“失去的20年”。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泡沫是怎么起来的呢?也是降息的产物。1985年的时候,美、日、英、法、德几个国家签署了一个广场协议,内容就是说,要让美元贬值、让日元升值。那么美元一贬值、日元一升值以后,日本的出口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接着就出现出口下滑,经济衰退。为了提振经济,日本央行也采取了很惯常的做法,开始降息。一年之内,它从5%的基准利率一直下调到2.5%,降了整整一半。在那个时代,2.5%的贷款利率,是很低的。所以这么一个超低的贷款利率就刺激了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消费欲望,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大幅度地提升,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急速攀升。
到1989年的时候,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比如说像东京市银座地区这种比较贵的商业地产,一平米大概是300多万人民币。在东京的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价格相当于多少呢?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格。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出来混总得还的,是泡沫总得破灭。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在1990年到1991年中间破灭,然后从东京还蔓延到其它的城市,日本的经济开始全面地下滑,然后之前借贷的企业倒闭,居民破产,很多银行也被拖下水,破产了。你会发现,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它的资产泡沫,都跟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但是稍不留神,也可以让大水漫灌,资产泡沫横飞

014|延展话题:学金融为什么要先了解宏观背景

image

一、从“宏观”到“微观”是你理解金融世界必备的知识框架

  • 1.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独立的微观金融现象,它的背后一定有某种宏观层面的逻辑或者推动力。
1)你如果不理解这个逻辑,学习金融就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利率的调整,这都是宏观行为,但是它会直接导致你手里的股票、债券、资产价格波动,然后会对企业的投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景气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的求职、创业,这些所谓的微观行为。
2) 理解宏观背景有多重要?我可以给你讲点金融八卦。很多人听说过证券公司有一个叫“新财富分析师评选”的活动,如果你拿下了这个评选的前三名,身价立马就倍增。那要是冠军呢?薪水就会翻跟斗了。你知道现在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一线的宏观分析师薪水大概是多少?年薪1500万,还要再加上分红。次一级的宏观分析师,大概也能拿到400万到500万左右的年薪。虽然不能以薪水论英雄,但是这么高的市场薪水,就多少反映了宏观分析对金融市场有一个异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你要从宏观开始理解微观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 2.我们中国市场是一个强政府指导下的逐步开放的金融市场,所以政府在这个市场的影响力是很深的。
1)而美国的金融市场不太一样,美国是一个自下而上、慢慢演化形成的市场。政府和市场中间,泾渭分明。
2)中国的情形完全不是这样子的。举个例子,咱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存贷的利率,应该是自己决定,对吧?但是,我们国家的利率真的能够市场化吗?在我们国家,银行体系有一个叫“窗口指导”的制度,就是国家如果希望银行多放贷,或者少放贷,央行就打个电话给四大行的行长,进行窗口指导。就是告诉你应该多放贷,或者应该少放贷,应该给哪些企业放贷,这就叫窗口指导。那作为四大行的行长,你听不听?一定要听的呀,因为四大行是谁的?是国家的。行长是谁定的?是国家定的。所以说,在中国不存在一个纯粹的政府行为,或者纯粹的市场行为,两者都是绑定在一块儿的。
另外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股票的“风险定价”。你们会听到两个名词,一个是“系统性风险”,另一个叫“个体性风险”。美国市场上的股票定价是怎么来的呢?基本上是根据自己公司的情况来上下波动的,这就叫以“个体风险”定价占主导。中国不是这样子的,中国大家都很熟了,大盘涨,全都涨,大盘跌,全都跌,这就叫“系统性风险”占主导。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微观金融的定价其实是和宏观大势连在一起的,我们的金融市场跟宏观大势天生是密不可分的。
  • 3.在中国你如果不理解宏观政策,你就真的是要吃真金白银的亏了。
1) 比如说,国家出了很多金融严监管的政策,那很多用户可能会觉得,金融严监管跟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现在我给你一个建议,你赶紧看一看,自己买的那些银行非保本的理财产品,清查一下,利率过高的产品就不要持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现在是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于互联网金融、P2P、银行通道业务这些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这些业务在明年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所以一定要清盘的,

二、3个阶段的通关秘笈

我把整个这一年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叫概念、术语通关,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你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术语,然后理解这些词语——降准、降息、影子银行、IPO、PE、VC,你得把握这些词的概念,然后建立一个自己对金融市场的体感,这是第一个阶段。
  • 第二个阶段叫框架通关。这就是说,要求你建立一个金融思考的框架。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上其实错误的信息是很多的,比如说你经常会听到什么“货币超发”、“货币战争”这些词语,这里面有很多的逻辑硬伤。在概念通关的基础上,你要学着建立一个自己的金融思维的框架,辨别这些信息。
  • 第三阶段叫做实操通关,这就是要求你运用金融框架来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会给你一些模拟的宏观环境,让你置身在一个具体的场景里面,这个时候你要开始运用自己在前面学到的很多知识进行判断,进行操作、投资、商业决策、金融运作等等。

PPT课件

使用Google文档、表格和幻灯片来查看和编辑Microsoft Word、Excel和PowerPoint文件

快速创建新演示文稿或打开现有演示文稿。与他人共享即可协同编辑。

See Also

/Users/devzkn/bin/knpost The_third_week 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 -t Xiang_Shuai_Beida_Finance_Course
#原来""的参数,需要自己加上""

转载请注明: > The_third_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