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udal_society

中国史纲之封建社会

Posted by kunnan on April 21, 2018

前言

  • 六个模块
<!-- 古代历史部分 -->
1、封建社会、豪族社会、古代平民社会

<!-- 近代 -->

近代转型、现代革命、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互动

正文

1、历史学才是正确的未来学

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对未来目标的设定-》理解自己、世界的过去,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 历史的功用
<!-- 通过过去看到未来 -->

  • 理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迁过程
<!-- 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 -->

1、从内部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多元成分的国家

2、从外部来说,中国在近代开始成长为世界秩序当中的一个枢纽

  • ——中国史纲的分析工具:历史的第一性原则(欲望和秩序)
<!-- 历史本身是各个行为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内部动力机制、外部约束条件 -->
内部动力机制主要是指人们的欲望,外部约束指博弈当中可用的各种资源,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 具体的历史中,并不是什么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抗,而是各种不同的博弈主体不断地变换结盟关系,并调整他们的行为策略。 -->
究竟和谁结盟,取决于它们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力量关系,以及它们所掌握的资源类型,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策略。

<!-- 在博弈中,气候变化和技术变迁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
1、在资源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群体的博弈会逐渐达成一个均衡点,社会结构就稳定下来了。

2、但是,如果发生气候变化,或者重大的技术变革,导致资源数量和类型又发生巨大变化,就会再一次打破原来的均衡,社会结构就得再一次重构,出现重大的历史变迁。


2、究竟什么是中国历史

  • 什么是中国历史
<!--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 -->
今天中国疆域内的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大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作为一个体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
历史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基于事实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中国”是如何走过来的。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3、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与商周之变

  • 四个时间坐标点
<!-- 第一个转型,是商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转型。 -->
这次转型之后,我们开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中华文明当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开始出现了。

<!-- 第二个转型,周秦之变,就是从周朝到秦朝的转型。 -->

这次转型,让中原从分封割据的局面进入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也开始超越于中原之上,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 第三个转型,唐宋之变,就是从唐朝到宋朝的转型。  -->

这次转型,让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再无长期的分裂,大一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 第四个转型,就是清朝末期开始的古今之变,中国开始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艰难转型。 -->


*五个空间坐标点:草原、中原、海洋、西域、高原


这几个大的空间,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就完全解释不了另一方,所以它们加在一块构成一个体系。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

<!-- 就空间坐标来说,这里面的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空间的关系; -->

<!--1、简单说, 在古代历史上,我们会主要探讨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因为草原和中原之间的博弈,带来了新秩序。 -->
你可以理解为在草原和中原之间不断生长出新帝国,所以草原和中原是一条秩序的“创生线”。

而中原和海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只是秩序的传播线,也就是海洋在古代只起到传播影响的作用,不负责创造;

<!-- 2、到了近现代历史上,就反过来了,海洋和中原的关系,成为新秩序的创生线。 -->
新的民族主义精神、组织力量都在海洋和中原的关系中展开。而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在这时候变成了新秩序的传播线。

<!-- 副线是由西域和高原这两个空间构成,副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过程。 -->

  • 什么是商周之变
<!-- 在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
但是请注意,这个中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

<!-- 而啥叫文明,得有个标准: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就管这种地方叫做“中国”。 -->

  • 中国概念是怎样生成的
<!-- 古人的天命观 -->

而如果天命是降于周王,则周王便是天下的共主,他不仅仅要为周人主持正义,而是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
  • 封建社会、郡县制社会
<!-- 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才叫做封建。 -->
推翻了商朝之后,周朝又是如何具体建立它的统治方式呢?那就是,分封制。
1、周天子向下分封了他的大量亲戚和重臣,意图依靠他们形成的藩属诸侯国,来拱卫周王。
这样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就被称作“封建”,这种社会叫做封建社会。

2、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是,最高统治者是没有权力干涉诸侯国内部事务的,诸侯们确实是最高统治者的封臣,但某种意义上也像是个合伙人,都有比

<!-- 郡县制社会 -->

中国从秦到清的这种帝国形态,并不是上面说的分封割据的状态,因为朝廷会在帝国内建立很多郡和县,现在学界一般称其为郡县制社会。

  • 小结
时空坐标的第一个坐标点,就是商周之变,从此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以及用这概念来表达的普世主义理想。
周朝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封建社会,但周天子又逐渐衰落了。
在周天子衰落之后,历史的主角就变成了那些诸侯。
诸侯们彼此不断竞争,最终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4、封建社会是如何在春秋战国时代走向总结

  • 战争逻辑的变化 ,把中国引向了大一统

1) 周朝贵族(军事征服者)之间的礼仪战(礼仪性大于实用性)


2)从 礼仪性 走向实用性

  • 封建社会是如何终结的
<!-- 技术变迁 -->
1) 铁器、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

2) 新的知识传播技术:竹简 (便于携带、复制成本极大降低-》知识传播成本下降)-〉君主可以养一群(平民、破弱贵族)可控的自己人

-》出现了君主、贵族、平民(在本国没有根基,没资本对抗君主;地位尊荣取决于君主的赏赐)三者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3) 官僚和贵族的区别

官僚(平民、破弱贵族)没有独立性,属于职业经理人

贵族是君主的合伙人


-》 变法-〉战国时代 -》 诸侯国从君主与贵族共治,转向君主说了算的官僚制结构(变法)

5、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三种态度:主张回归传统(复古)、主张抛弃传统(开新)、以及完全不在乎传统(出世),分别对应着儒家、法家和道家。

  • 克己复礼 –儒家
如果认为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莫不如把他理解为此前巫师(巫师,不是现代的跳大神那种巫师,而是古代沟通天意与人事的神职人员。主要工作占卜和祭祀)传统的集大成者。

孔子认为复古的路径是“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各种冲动,依照传统留下来的“礼”的要求来做事
  • 君主意志–法家
1) 法家三宝,“法术势”,就是法令、权术、局势。

2) 儒家强调恢复“礼”,“礼”来自传统,贵族是“礼”的载体;法家强调创建“法”,“法”出自君主意志,官僚是法的执行者。
  • 无为而治—道家
顺其自然,让世界、让百姓自由自主地活动,事情自然就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

see also

转载请注明: > Feudal_society